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俄羅斯語: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Ле?нин,英語:Vladimir Ilyich Ulyanov ;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 ,原名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著名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理論家,蘇維埃政權的主要締造者、布爾什維克黨的創始人。
1870年4月22日,列寧出生于辛比爾斯克市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早年受到哥哥亞歷山大影響,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1887年5月,哥哥亞歷山大因參與民意黨組織的暗殺沙皇行動被處決,列寧因此走上社會主義政治革命道路。列寧于1892年創立喀山首個馬克思主義小組,用俄文翻譯了《共產黨宣言》。1895年,列寧組建了“彼得堡工人階級解放斗爭協會”,為俄國建立馬克思主義政黨奠定基礎。1897年,列寧因煽動叛亂罪被捕,被流放到西伯利亞的舒申斯科耶,期間他與娜杰日達·克魯普斯卡婭結婚。俄國二月革命推翻沙皇并建立了臨時政府后,列寧回到俄國,發表了《四月提綱》,并在領導布爾什維克黨人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后建立了蘇維埃政權。1917年至1922年,列寧領導蘇維埃政權在俄國內戰中擊敗帝國主義列強支持下的反布爾什維克軍隊。
列寧掌權后,為應對戰時出現的破壞、饑荒和民眾起義,列寧推行以糧食稅、自由貿易政策、經濟核算制、租借租讓制、大型托拉斯建設為代表的新經濟政策。同時,列寧大力建設黨的報刊事業,建立并完善了黨內監督體制、群眾信訪監督平臺、群眾信訪接待室、非工農代表大會等組織,并從“控制增量”和“優化存量”兩方面對黨員進行管理。列寧繼承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將建立革命軍放在了黨的工作的首位。他恢復了強制兵役制,并在“一切為了前線”的口號下在蘇聯國內施行軍事共產主義。列寧始終堅持以蘇維埃俄國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外交政策,提出了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原則、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原則及高度靈活性與原則堅定性相統一原則。他創作了包括《進一步退兩步》《社會民主黨在民主革命中的兩種策略》《國家與革命》在內的大量的著作。列寧創立了世界上首個社會主義國家,并在剖析了資本主義發展規律并結合了20世紀初期社會科學及自然科學的最新理論成果后,將馬克思主義與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相結合,形成了新的理論思想,即列寧主義。由于健康狀況每況愈下,1924年1月21日,列寧在莫斯科的高爾基逝世,終年54歲。
列寧為蘇聯共產主義建設及全世界共產國際事業的發展付出了全部心血,他為全世界勞動人民當家做主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列寧領導蘇聯人民工作、斗爭,他用自己的信念和熱忱照亮了蘇聯的無產階級革命事業。
已獲成就
2024年:
正在參與的榜單
已結束的榜單
明星最新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