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佗(公元145年左右—約公元208年),字元化,又名華旉[fū],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醫學家,中國中醫外科學創始人,和張仲景、董奉并稱為“建安三神醫”。
華佗早年曾學習過儒家經典,但無心仕途,反而專注于方藥研究。華佗一生行醫各地,解決了很多疑難雜癥,聲名遠播,還被曹操征召為其治療頭風病。后因不愿受人役使,被曹操殺害。
華佗精于內、外、婦、兒科,尤為擅長外科,他研制出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劑,開創中國全身麻醉法實施手術的先河,被后世尊稱為“外科鼻祖”,他重視運養結合,創編的五禽戲,以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的動作達到強身健康、未病先防的功效,至今長盛不衰。在醫學思想上,華佗遵從于“天人相應”的思想觀點,從而提出了“陽常宜盈”和“脾胃說”的醫學理論,強調脾胃是后天之根本,要想身體健康首先就是養好脾胃。這番論說被后世的易水學派和補土派分別奉為經典。華佗首創臟腑辨證的雛形,即論內傷雜病、虛實寒熱,均從人體五臟六腑出發。這套體系,對后世醫學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華佗因為在外科、麻醉學及運動醫學上的貢獻,被美國學者尊稱為中國的希波克拉底氏。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華佗早年曾在徐州游學,精通經書,沛相陳珪曾推舉他為孝廉,太尉黃琬征召他為下屬,華佗兼推拒不就。
中年行醫
華佗精通醫藥,治病選取的配藥不過幾種,而且他能準確估算出藥物的分量,一抓即準;所開具的藥方總能藥到病除。如需要針灸,也不過灸一兩處穴位,每一處不超過七八次,病痛就能立即消除。當針刺進穴位時,如病人感覺到脹麻,華佗立馬拔針,針取病就好了。如果疾病結成腫瘤在體內,上述的方法達不到效果時,華佗就會動手術割治。他會先讓病人喝下自己配制的麻沸散,當病人毫無知覺時便動刀割取。病灶處清理干凈后,縫上腹壁敷上藥膏,四五天就能好轉,一個月就能完全康復。華佗專心行醫,足跡范圍遍及江蘇、山東、安徽、河南等地,治愈當時許多的疑難雜癥,聲名遠播。
外科病例
彭城國(今江蘇徐州市)國相夫人夜里入廁,手被毒蟲蜇傷,痛得難以忍受無法入睡。華佗叫人把水燒熱,讓她把手伸在熱水中,終于得以安睡;旁邊的人不停換水,以保持水的熱度。第二天,國相夫人手上的疼痛即完全消除。
有病人向華佗求醫,華佗說:“您病得很嚴重,應當開腹取疾。然而您的壽命所余不過十年,病痛不會把您折磨致死,你就再忍十年,不值為此特意剖腹。”病人已經忍受不了痛苦,當下要求一定要剖腹除去病根。華佗隨即動手,所病不久痊愈,可十年后,這人還是死了。
曹操患有頭風病,每次發病,心中慌亂眼冒金星。聽說華佗大名后,召他為自己治病。華佗用針扎膈俞穴,立刻就緩解了曹操頭疼的癥狀。
內科病例
某郡有兩位叫倪尋和李延辦事員,曾同住在一起,兩人都出現了頭痛和身體發燒的癥狀。華佗說:“倪尋,應當使用瀉下的藥物排除體內的結滯;李延,則要讓身體發出汗來。”有人問道為什么兩者癥狀一樣但治療方法不同時,華佗解釋道:“雖癥狀一樣,但倪尋屬于外實,李延屬于內實,所以治療方法有所不同。”隨即分別給兩人配藥,第二天早上兩人就恢復如常。
鹽瀆縣(今江蘇省鹽城市)的嚴昕和幾個人一起等候華佗,華佗到來后,看了看嚴昕然后問道:“您身體好嗎?”嚴昕說:“和平常一樣。”華佗說:“您的面部出現了急病的征兆,千萬不能多喝酒。”嚴昕等人和華佗交談結束后告辭回去,剛走出幾里,突然頭腦一陣眩暈,然后從車上掉了下來,周圍的人趕緊將他重新扶上車,送回家中,沒想到第二天夜里嚴昕就因急病去世了。
督郵頓子獻病后全愈,找華佗診脈,華佗說:“您身體虛,還沒有完全恢復,不要過度勞累,尤其不能在這時同房,如果同房,還可能有性命之憂,而且臨死時還會把舌頭吐出來。”頓子獻的妻子聽說丈夫的病好了,千里迢迢地從外地趕來探望他,夫妻二人當晚就同房,三天后,頓子獻果然發病,誠如當初華佗所說。
軍隊一個叫梅平的辦事員生病后,被上級除名要求回家休養。他家住在廣陵(今江蘇揚州),走至離廣陵還有二百里時,他去到一位親戚家借宿,正好遇見華佗。華佗聽聞梅平的癥狀后,感嘆地說道:“您要是早點碰到我就好了。如今病勢已不可緩解,還不如早點趕回家,和家人再見一面。五天后就會死亡。”梅平立即動身朝家趕,后來一切如華佗所說。
華佗在路上遇見一個咽喉阻塞的人,想吃東西又咽不下去,家人正打算帶他去就醫。華佗聽見他的呻吟聲,停下來前去探視:“剛才我經過的地方有個賣餅的店鋪,那里有蒜泥調和的酸醋,買三升讓他喝下,病自然就好了。”病人喝下酸醋后,立即吐出一條長條形的寄生蟲。他們把它懸掛在車架上,趕著車去拜謝華佗。那時華佗還未回家,家中的孩子在門口玩耍,看見來人,說道:“這些人好像碰到了我家公公,一看車旁邊掛的東西就知道。”那位病人進屋后,看見華佗家里的北墻上懸掛著幾十條這樣的長條形寄生蟲。
有一個郡太守生病了,華佗認為必須讓此人大發怒氣才能痊愈,于是要了他很多財物卻不給他治病,還偷跑了,跑下還留下一封信把太守痛罵了一頓。太守勃然大怒,命令下人追殺華佗。太守的兒子知道內情,攔住下人不準去追殺,太守一時間憤怒到極點,猛地吐出幾升黑血,病也就好了。
廣陵郡太守陳登時常感到胸口煩悶,面色發紅,不思飲食。華佗診脈后道:“您經常吃生腥食物,食物中的寄生蟲聚集在您的胃里結成了腫毒,是多吃。”隨即煎好二升湯藥,讓陳登先服一升,過一會兒再喝下剩下的一升。大約過了一頓飯的工夫,陳登吐出了三升多的蟲子,紅頭,軀體還會動,上面還附著半截切細的生魚肉。吐出來后,陳登頓時感到輕松了,但華佗又說道:“這病三年后還會復發,只有遇上好的醫生才能治好您。”三年后,陳登果然再次發病,可惜華佗不在,陳登不治而亡。
軍中辦事員李成咳嗽不止,晝夜無法入睡,還不時咳出膿血。他向華佗求救,華佗說:“您得的是腸癰,咳吐出的膿血并不是來自肺部。給您開兩份藥劑,服用后會吐出二升多膿血,然后慢慢調養,一個月后便可以慢慢行動,再好生將息愛護,一年后便能恢復健康。十八年之后若有輕微復發,繼續服用此藥劑,很快便會痊愈。但如果到時不服此藥,你還是會有性命之憂。”五六年后,李成的親戚得了同樣的病,李成于心不忍,把剩下的藥劑交給了親戚。親戚康得之后,特意到華佗的家鄉去求藥,此時華佗已被關進大牢,求藥未果。十八年后,李成舊疾復發,因無藥可用而病死。
婦科病例
原甘陵國國相的夫人懷孕六個月時,腹部痛得日夜難安。華佗診脈后斷定腹中胎兒已死,并讓一名婦女用手估摸胎兒所在的位置,如在左邊,則是男胎,在右邊則是女胎。婦女回道胎位在左。于是華佗配好打胎藥湯讓國相夫人喝下,果然墮下一個男胎,胎兒離開母體后,這位夫人的腹痛也隨之消失。
李將軍的妻子病得厲害,求華佗診脈。華佗診脈后說道:“懷孕時小產,但胎兒沒有從母體里面出來。”將軍不置可否:“她確實小產,但是胎兒已經出來了。”華佗道:“根據脈象,胎兒還在體內。”將軍不以為然,華佗只好離開,而病人的病情也漸漸有所好轉。一百多天后,將軍夫人再度發作,只得又找到華佗,華佗說:“脈象依舊顯示有胎兒在腹中。此前應當是懷有兩個胎兒,一個胎兒出來了,另一個胎兒還在體內。母親自己感覺不出來,旁人也沒有覺察,所以沒有再接生,如今體內的胎兒已死,血脈不能回流母體,必定粘連在母親的背上,所以病人才會一直背痛。現在給她喝湯藥,再扎一針,讓死胎流出。”喝過湯藥,扎了針后,病人腹部疼痛難忍,就像要臨盆一樣。華佗又說:“死胎已經枯萎,無法自行出來,須得讓旁人伸手進病人體內助產。”果然,從母體內取出一個死胎,手腳齊全,顏色發黑,長約一尺左右。
兒科病例
東陽縣(今安徽天長市西北)陳叔山的小兒子兩歲時經常腹瀉哭啼,日漸瘦弱,他問華佗是什么原因。華佗說:“孩子在母親體內時,母親陽氣收斂,乳內虛冷。孩子襲了母體的寒氣,所以不能及時痊愈。”華佗開了自制的四物女宛丸,連續服藥十天后,孩子的病就好了。
慘被殺害
曹操的親屬得了重病,召華佗前來診治。但此病短期內難以治愈,需要長期治療。此時,華佗離家已經很久,思鄉心切,便借口妻子病重回了家鄉,而后曹操屢次催促他都拖延不愿回來,即使曹操命令郡縣派人遣送他返回,華佗依然不肯。曹操大怒,命人去到華佗家中查探,如果華佗的妻子確實有病,則賜他四十斛小豆,并放寬動身的時間;如果華佗撒謊,就把他抓回來。最后確認華佗說謊,被丟進囚車押送至許都,被曹操下令處死。
華佗臨死前,拿出一卷醫書遞給看管監獄的小吏,但獄吏害怕不肯接受。萬念俱灰之下,華佗一把火將書給燒了。華佗死后,太祖的頭風病時常復發,太祖感嘆道:“只有華佗能治好我的病。他故意留著我的病根,想借此要脅我,我即使不殺他,他也不會替我去除病根的。”后來曹操的愛子曹沖病危不治,曹操這才后悔殺了華佗,白白葬送了兒子的性命。
醫學成就
作為廣學博聞的醫者,華佗不僅對醫學理論有獨特的見解,同時精通內、外、婦、兒、針灸等多門學科。醫學理論上,華佗提倡天人相應的理念,創臟象學說,完善三焦氣化學說。內科上,華佗分析病因病機,在臟腑辨證體系上探尋病源,再從本而治。針灸學科上,華佗創立了華佗夾脊穴、繪制臟腑經絡圖像初步建立起經絡循行圖譜、主張針灸藥綜合治療等。在華佗的所有成就中,當屬外科手術、麻沸散及五禽戲,對后世的影響最大最深,因此,被后世尊稱為“外科學的鼻祖、藥物麻醉術的先驅、中國運動醫學和康復醫學的首創者”。
外科手術
華佗長于外科,曾首創麻沸散,行剖腹手術,奠定了瘍科理論基礎,被人們稱為“外科鼻祖”。華佗在外科手術前,首先解決了定性定位問題,確定了腹部手術的適應癥,不至盲目開刀;在手術時,嚴格手術步驟和方法,而且針對 不同的腹部外科手術,嚴格采取不同的手術方法和步驟,這在腹部外科手術上有著明顯的突破;華佗對術后護理相當重視,如在縫合切口時,一定要“傅以神膏”,以防感染,促進愈合,還要求臥床靜養,這些經驗放至后世仍然實用。
麻沸散
麻沸散是華佗在精研前代醫學典籍的基礎上,總結前人用于戰爭、暗殺或其他活動中運用“迷藥”的經驗,配合人在醉酒時所表現出的沉睡狀態后,反復實驗、長期摸索而發明出的一種酒服麻醉劑。華佗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藥,也是外科醫學上一項劃時代的貢獻。華佗采用麻沸散,將病人進行全身麻醉后,先后成功實施了開切腸、剖腹取胎、切除大腫瘤等大型手術,大大提高了外科手術的適用范圍和療效,并且,使中國使用麻醉劑的歷史比西方提前了將近1600多年。麻沸散的處方未能流傳于世,但它對麻醉學的發展,作出了極為重大的貢獻。后世醫家在華佗麻沸散的影響和啟迪下,結合臨床經驗,創造出不少新的麻醉藥劑,減輕了病人的痛苦,推動了中國麻醉學的向前發展。華佗的麻醉術還曾流傳到朝鮮、日本、摩洛哥等地。公元九世紀,阿拉伯醫學進入全盛時期,其中的外科手術,正是因為引用了華佗的麻醉術而得到發展。
五禽戲
華佗重視養生導引之術,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創編出了一套醫療體操——五禽戲,從而開創運動醫學的先河,被人們譽為“中國運動醫學和康復醫學的首創者”。五禽戲以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的動作,每一禽戲都針對身體的某一部位而設計,如虎練骨、鹿練筋、熊練脾胃、猿練心、鳥練肺。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作為一種醫療體操,五禽戲不僅使人體的肌肉和關節得以舒展,而且有益于提高肺與心臟功能,改善心肌供氧量,提高心肌排血力,促進組織器官的正常發育,達到暢通經絡、調和氣血、活動筋骨、滑利關節的作用。五禽戲自問世以來,在民間長盛不衰,直至今日仍是很多人強身健體的首選項目。經過上千年的發展,現在的五禽戲衍生出二十余種不同的流派,各具風格但殊途同歸。
醫學思想
天人相應
華佗重視“天人相應”的觀點,主張人體雖受自然界變化規律的影響,但機體亦有適應自然界四時變化規律、完成自身生命活動的過程。只要掌握并適應了這條規律,就能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如不能適應自然界變化而出現的病變,華佗認為還是從“天人相應”的觀點出發,積極探求病源,采取適應自然界變化的措施,從整體出發,秉著“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原則,從本求治,才能達到“形體有可救之病,天地有可去之災”的目的。
運養結合
華佗對“防重于治”“無病先防”“既病防變”的預防為主的思想尤為重視,他提倡養生導引,以增強人的體質;同時,華佗意識到運動對人的健康和疾病康復的重要性,從而提出“譬如戶樞,終不朽也”的著名論斷,從而指出“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
醫學理論
脾胃說
華佗認為人的脾猶如土地,滋養成物;而人的胃,是人的根本,脾胃是人體的中間位置,是氣血升降的樞紐,胃氣充足,則五臟六腑都是健康而的,胃的受納、消化吸收功能失調并達到嚴重的程度時,人的生命也就到了結束的時候。基于這番思想,在因脾胃功能失調而引起的疾病時,華佗強調治療是應本著“宜節飲食以調其臟,常起居以安其脾”的治療原則,然后根據具體情況“依經補瀉”。這套理論,對后世補土派有著重要影響。
陽常宜盈說
受先秦哲學的影響,在繼承“天人相應”的觀點上,華佗首次提出了“陰常宜損,陽常宜盈”的學說觀點,既重視陽氣,多用溫補,少用寒涼攻伐的藥物。對應在臨床上,即是相信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胃功能的強弱關系到機體的健康與否。這和華佗的脾胃說是一脈相承的,這套理論為后來扶陽抑陰的易水學派奠定了思想基礎。
臟腑辨證
華佗以脈癥為辨證的依據,以臟腑為辨證的綱領,按虛實寒熱不同的病證,分別予以不同的考量,首創臟腑辨證的雛形。華佗論內傷雜病,亦是從人體五臟六腑出發。這套獨特的臟腑辨證體系,受到后世醫學的重視。如藥王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就以華佗理論為基礎,加以發揮,對臟腑辨證的理論作了較為詳細的補充和歸納;宋代兒科學家錢乙提出了“面上證”“目內證”兩種診斷方法,并對五臟癥侯擬定了較為客觀的診斷標準;易水學派創始人張元素以臟腑生理特點為基礎,根據本氣及經絡循環部位,從寒熱虛實進行辨證,形成更具特色的辨證學說,可見華佗的臟腑辨證體系對后世臟腑辨證體系的完善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已獲成就
正在參與的榜單
已結束的榜單
明星最新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