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公元571年——公元649年),字藥師(一稱本名藥師),雍州三原人(今屬陜西省三原縣),祖籍隴西狄道(今屬甘肅省臨洮縣),隋末唐初名將,著名軍事家。
隋朝末年,李靖歷任長安縣功曹、馬邑郡丞等職。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李靖跟從李淵討伐王世充,因功被授予開府。從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至貞觀九年(公元635年),李靖先后平定隋末的軍閥蕭銑、輔公祏和盤踞西北的少數民族政權突厥、吐谷渾,功勛卓著,先后擔任上柱國、兵部尚書、尚書右仆射,被唐太宗李世民封為代國公。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改封衛國公。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于凌煙閣畫功臣像,李靖名列第八。
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李靖在長安的家中去世,享年七十八歲。唐太宗李世民贈其為司徒、并州都督,陪葬昭陵,謚號“景武”。李靖在后世的民間傳說和文學作品中,被演化為佛教神仙毗沙門天王、道教天神托塔天王和陳塘關總兵,在民間也廣受香火供奉。
人物生平
出身士族
北周天和六年(公元571年),李靖出生于隴西官宦士族,家族為隴西李氏丹陽房一支,其父親李詮是隋朝的趙郡太守,襲爵永康縣公。李靖少年心懷大志,成年后出仕隋朝的長安縣功曹,后升遷為駕部員外郎、殿內直長。至隋大業末年,李靖被任命為馬邑郡丞。
太原起兵
隋朝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淵在塞外擊敗突厥。李靖探知李淵有謀反的企圖,于是前往江都向隋煬帝告發,但是路途堵塞未能成功,滯留長安。同年,李淵在晉陽起兵,南下攻打長安城,抓住并要斬殺李靖。李靖以義軍剛剛興起、不宜斬殺壯士為由說動了李淵,李世民從中求情。于是李靖得以在李淵的軍中效力,之后進李世民的幕府之中擔任三衛。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李靖跟從秦王李世民討伐王世充,因功被授予開府。
平定蕭銑
隋末蕭銑占據荊州,李淵建立唐朝后任命李靖前往安撫,但李靖率軍抵達硤州,被蕭銑的軍隊阻擋,不能前行。李淵得知后,下令處死李靖,但在硤[xiá]州都督許紹的請求下,李靖得以赦免。時逢開州少數民族首領冉肇則反叛,率兵侵犯夔[kuí]州,李靖率領八百士兵偷襲冉肇則的大營,后設伏殺死冉肇則,俘獲敵軍五千多人。李淵得知后,對其過錯既往不咎,并下旨賞賜李靖。武德四年(621),李靖向李淵陳述了十條攻取蕭銑的策略,均得到采納,李靖同時受命為行軍總管,兼任李孝恭的行軍長史,再次征討蕭銑。當年八月,李靖在夔州聚集軍隊。正值雨季,蕭銑斷定李靖不可進兵,因此未作防備。李靖則趁此機會出軍攻入蕭銑的城下,任命李孝恭擊敗文士弘,繳獲四百多艘舟艦。后又抓住戰機,率騎兵攻至江陵城,圍困蕭銑,最終迫使蕭銑獻城投降。平定蕭銑后,李靖被被唐高祖李淵封為上柱國、永康縣公,賜物二千五百段。
揚威嶺南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淵任命李靖為檢校荊州刺史,并給予任命官職的特權。李靖于是來到桂州招撫嶺南各地(今屬廣東和廣西一帶)的軍閥首領,李靖授予寧真長、馮盎、李光度三個人不同的官職和爵位,使嶺南全部歸降唐朝,之后唐高祖李淵授予李靖嶺南道撫慰大使和檢校桂州總管。
滅輔公祏
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在丹陽割據的軍閥輔公祏[shí]造反,李淵任命李孝恭和李靖等人征討輔公祏。唐朝大軍抵達舒州的時候,輔公祏派遣馮惠亮部駐扎在當涂,陳正通和徐紹宗部駐扎在青林山。李靖認為輔公祏實力強勁,如果戰爭曠日持久,唐軍會腹背受敵被前后夾擊。馮惠亮擅長陣地野戰,卻被輔公祏下令堅守不出,此時正是攻打營寨的大好時機。于是李靖作為先鋒大敗馮惠亮,并在吳郡擒獲想要投奔外援的輔公祏。唐高祖李淵拜李靖為行臺兵部尚書、檢校揚州大都督府長史。
征討突厥
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李靖擔任行軍大總管成功抵御了入侵太原的東突厥勢力,被封為檢校安州大都督。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靖被任命為靈州道行軍大總管抵御東突厥可汗莫賀咄設的大軍。東突厥大首領頡利可汗進入涇陽(今屬陜西省咸陽市涇陽縣)境內,李靖率軍從小道快速抵達豳州(今屬陜西省咸陽市彬縣),截斷了突厥軍隊的退路,迫使突厥可汗罷兵和親。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拜李靖為刑部尚書,賜實封四百戶。貞觀二年(公元628年),李靖兼任檢校中書令。貞觀三年(公元629年),李靖擔任代州道行軍總管進攻東突厥的突利可汗,用計使突利可汗的親信康蘇密投降唐軍。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李靖被封為代國公。之后頡利可汗退保鐵山,派遣使者向唐朝請罪歸順。貞觀四年的二月,唐太宗派遣鴻臚卿唐儉、將軍安修仁對頡利可汗安撫曉諭。李靖和張公謹趁頡利可汗放松警惕之際,一鼓作氣斬首突厥大軍上萬人,俘虜十余萬人。頡利可汗在投奔吐谷渾的途中被西道行軍總管張寶相擒獲。
平吐谷渾
貞觀九年(公元635年)正月,吐谷渾入侵邊境,唐太宗主張任命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率領任城王李道宗、涼州都督李大亮等四總管征討吐谷渾。貞觀九年,李靖帶兵出征,大軍駐扎在伏俟城(今屬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吐谷渾士兵燒毀野草阻擋唐軍。李靖大軍退守大非川(今青海共和縣西南切吉曠原),之后力排眾議率軍深入吐谷渾境內,越過積石山(今屬甘肅省南部)大敗吐谷渾的軍隊,迫使吐谷渾士卒殺掉原可汗投降,李靖輔助吐谷渾冊立大寧王慕容順為新可汗之后班師回朝。
晚年生活
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唐太宗李世民改封李靖為世襲衛國公,授予濮[pú]州刺史。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詔命畫工在凌煙閣為李靖等二十四位開國功臣畫像。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李靖身染重病,唐太宗李世民仍賜給他五百匹絹,進位衛國公、開府儀同三司。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李靖在家中病逝,享年七十八歲。唐太宗李世民贈李靖為司徒、并州都督,給予四十人的班劍、一套羽葆鼓吹,陪葬昭陵,謚曰景武。
人物成就
李靖跟隨李淵父子之后,為唐朝的建立和安定立下諸多功勞。同時,李靖總結多年的戰場經驗,作《李靖兵法》一書,將其軍事思想傳于后世。書中體現的李靖的軍事思想主要為軍事法制思想、軍事教育思想和軍事地理思想。李靖認為賞罰分明以激勵士氣,使士兵保持絕對忠誠,嚴懲膽怯不馴的士兵,重賞有功的士兵;李靖訓練士兵井然有序、按部就班,其在諸葛孔明的八卦陣基礎之上演練出六花陣,將軍隊的戰斗能力和作戰的效果發揮到最大。戰前統帥需要摸清地利方圓、天氣、地形;戰時利用附近的山川形勢等地理條件來制定戰略戰術,安排行軍安營、斥候偵察敵情和哨兵加強警戒。
人物評價
隋唐人評價
李靖的舅舅韓擒虎稱贊李靖軍事才華突出,能夠和他一起討論孫武、吳起的軍事藝術。楊素認為李靖將來可以達到自己的位置。吏部尚書牛弘稱贊李靖為“王佐之才”。唐高祖李淵在得知李靖擊敗突厥之后大喜道:“李靖是蕭銑和輔公祏的克星,古代的名將韓信、白起、衛青、霍去病,都比不上李靖這位大將軍。”唐太宗李世民評價李靖通曉事理,是一代楷模。”長孫無忌評價李靖南定荊吳,北平突厥。晚唐詩人杜牧稱贊李靖能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后代人評價
北宋名臣、史學家宋祁稱贊李靖遇事果斷,明察秋毫,料敵先機,忠誠與智慧兼具。宋太祖趙匡胤贊揚唐朝的李靖出身文人卻能立大功。北宋的武學博士何去非認為李靖是唐朝最善于用兵打仗的。清代廣州知府、治臺名將藍鼎元評價李靖的才華和謀略非比尋常,而以沉穩敦厚著稱。西方隋唐史研究的奠基人、美國著名的史學家崔瑞德評價:“李靖和李世勣是整個7世紀一直相當普遍的那種官員的代表人物,在內是朝廷文官,在外是戰場武將,如成語所說的“入相出將”那樣”。
已獲成就
正在參與的榜單
已結束的榜單
明星最新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