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公元1518年-公元1593年),字東璧,號瀕湖山人,湖廣蘄州(今湖北蘄春縣)人,是明代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出生于醫藥世家,青年時曾考取秀才,此后一直隨父行醫。曾受楚王朱英燎舉薦,在太醫院任院判之職,為正六品,主要為太醫院供應宮廷醫藥與御醫配置,在這期間通覽太醫院所藏醫書,并時常出入御藥庫、壽藥房以及京城著名藥店。后認為太醫院不宜久留,故而辭去職務,回鄉行醫。晚年時,李時珍被明朝廷敕封為文林郎、四川蓬溪縣知縣。經過多年的行醫實踐與對前人著作的細致閱讀,寫成了醫學巨著《本草綱目》。全書門類齊全,收錄藥物、藥方種類豐富,并且附有藥物形態圖,為中國醫藥本草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除此之外,還著有《浙湖脈學》和《奇經八脈考》等書。
李時珍改變了過去對于藥物較為混亂和模糊的人為分類方法,創立了科學的藥物分類體系,系統地總結了我國16世紀以前醫藥學的經驗和成就,對已有的藥物品種進行了科學辨析分類,同時也進一步豐富了藥物種類,對我國乃至世界醫藥學的發展都起了重大的推進作用。
早年經歷
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年),李時珍出生在湖廣黃州府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東門外瓦硝壩的醫生家庭。父親李言聞,字子郁,號月池,以行醫為業,醫術高明,醫德高尚,深受群眾愛戴。李時珍受到父親的影響,自幼便對于藥草有濃厚的興趣,并且已經能夠辨別出許多藥草的名字。父親還時常將他帶到山中教他辨別藥草,觀察藥草的生長情況,使得他關于藥草的知識逐漸豐富。
科舉之路
李時珍幼時出身貧寒,父親李聞言四處行醫維持生計,受到父親的言傳身教,李時珍自幼便熱愛醫學。但由于當時醫生的社會地位不高,所以他的父親希望他能參加科舉,獲得功名。李時珍于嘉靖十年(1531年)考取了秀才,但此后應考并不順利,三次均落榜。因此李時珍決心放棄入朝為官,轉走行醫之路。
李時珍在準備科舉考試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知識,為學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首先,通過對四書、五經及其他文史典籍的學習,積累了豐富的古代歷史文化知識,又進一步了解了古代的科技、天文、地理等知識,學習前人的研究成果,這些知識為李時珍從事醫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李時珍將學到的知識進行合理利用,并為醫學研究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行醫著書
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李時珍因治好了富順王朱厚焜兒子的病而醫名大顯,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襝聘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即主管王府的醫療保健。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朝廷下詔在全國選拔一批有經驗的醫生,填補太醫院的缺額。楚王見李時珍醫術高超,便推薦他進京。李時珍也認為北京聚集了全國重要的醫藥書籍,還可看到更多名貴藥材,對自己研究本草是一個極好的機會,于是接受了楚王的推薦,從武昌來到北京。李時珍進入太醫院后任院判之職,為正六品(另傳擔當御醫,為正八品)。
李時珍任職不久,便發現太醫院被一些庸醫弄得烏煙瘴氣。太醫院中的醫官們為了迎合嘉靖皇帝,不僅從全國各地收集“仙方”和“丹方”,同時還翻遍了歷代本草古籍,企圖從中找到長生不老之藥。他誠懇地向嘉靖皇帝進言,請皇上別再服食丹藥,嘉靖皇帝大為不滿,從此李時珍在太醫院受到多方排擠,有職無權。賦閑后,李時珍正好有時間通覽太醫院所藏醫書,并“借職務之便”經常出入藥庫、藥房,認真仔細比較、鑒別全國各地的藥材,特別是從中獲得了大量民間的本草信息,看到了許多平時難以見到的藥物標本,大大開闊了眼界。李時珍還尋訪京城著名的藥堂、藥鋪、醫館,向老先生請教醫術、學習藥理知識。鶴年堂是元末明初醫學養生大家丁鶴年創建的藥堂。李時珍久聞其名,便慕名尋訪。很快,李時珍識得上千種中藥飲片,學會了鑒別、篩選、炮制丸散膏丹技術。經曹永利引薦,李時珍結識了京城幾位頗有名氣的郎中,虛心向他們請教,由此對望、聞、問、切的診斷方法和陰陽五行八綱的基本理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學習了多種疑難雜癥的診斷、選方、譴藥。李時珍在京城任職一年后,感到太醫院實在不宜久留,便托病向院使提出辭職,回鄉修編本草之書。不久,他的辭呈得到批準,于是他打點行裝,返回蘄州。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李時珍自太醫院回鄉后正式創立東璧堂,此后正式開始坐堂行醫,致力于藥物的考察研究。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楚王府因聽說李時珍的醫名,將他請去為世子治病,世子痊愈后,封其為王府奉祠正,即主官祭典的七品官,還要他兼管王府的“良醫所”,作為王府的專用醫生。
由于常年在民間治病救人,李時珍進一步了解了百姓的治病經歷,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又到野外進行實地考察,采集藥用植物并解剖。對于外形相似的植物,仔細辨析他們在氣味、功效以及用法方面的差異,因此發現了眾多舊本草存在的弊端和錯誤,并提出了自己的創新觀點,為寫作《本草綱目》作準備。此外,李時珍還走訪各地,采集珍貴的藥物標本,寫下訪問記錄。嘉靖四十三(1564),李時珍根據其父李言聞所著《四診發明》一書,增補精要,完成《瀕湖脈學》一卷。
晚年生活
晚年時期,李時珍自太醫院還鄉,放棄仕途,從事著述,繼續編寫《本草綱目》,并且與當地有名的知識分子相互切磋,探討學問。為了使《本草綱目》早日刻印出版,李時珍于萬歷八年(1580年)前往江蘇太倉拜訪著名學者王世貞,請其為《本草綱目》作序。萬歷十八年(1590),《本草綱目》得到南京藏書家、刻書家胡承龍的支持開始刻印,即最早的版本——金陵本。而王世貞也對《本草綱目》予以了很高的評價,稱贊其內容廣播但不繁瑣,詳細且有要點,通過通過閱讀本書能夠體會到中國醫學的博大精深,而此書所講述的醫學知識對百姓而言也十分珍貴。
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李時珍去世,享年75歲。
主要作品
李時珍精通醫術,且長期的行醫經歷使其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他還用更大的精力從事本草研究。編撰了《本草綱目》,脈學著作《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脈訣考證》;關于三焦、命門理論的《三焦課難》《命門考》;關于臨證醫療經驗的《濱湖醫案》,可見其一生著述頗豐。
《本草綱目》
李時珍撰寫《本草綱目》的過程確實是非常艱難的。從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開始到萬歷六年(1578)撰成,他用了二十七年的時間來完成這部醫學巨著,期間不斷進行實地考察,深入民間積累實踐經驗,并對前人著作進行廣泛閱讀和資料收集。他不僅查閱了歷代本草專著41種、各種醫書271種,還引用了許多歷朝著作和科學著作,如《春秋左傳》《國語》《史記》《漢書》,郭璞的《山海經注》、酈道元的《水經注》、張華的《博物志》、賈思勰的《齊民要術》、王禎的《農書》等。李時珍的編撰工作主要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主要是對藥物進行分類、整理和篩選,逐步形成了系統的分類標準和編寫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李時珍始終生活在動蕩的環境中,盡管如此,李時珍仍然堅定地深入百姓生活,時常外出進行實地考察,采集解剖各種藥材,并向百姓請教有關藥材的問題。他還收集了眾多珍貴的藥材標本,對其進行辨析,并將其記錄在冊,為《本草綱目》的編寫提供了眾多一手資料。
第二階段,李時珍主要是修稿定稿,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的編寫過程中,建立了新的藥物學分類體系,并創立了醫藥學發展史上新的科學分類體系。他將藥物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和分類,共分為十五部、六十類,方便百姓日常查閱。李時珍在書中明確了藥物的主要功效,從八個方面對藥物知識進行了概括,并對不同藥物的功效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新的見解。此外,《本草綱目》圖文并茂,李時珍繪制了1100余幅藥物形態圖像,幫助人們認清藥物的種類和功效。這些藥物形態圖像是李時珍在前人基礎上進行改進的結果,方便百姓在閱讀時將藥物名稱與種類對進行對應。這也為后來的藥物研究和識別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本草綱目》文稿共修改三次,分為五十二卷,列為十六部,每一部都各自分類,共六十類,以類為綱,以藥為目,共增加藥物種類三百七十四種,藥方八千一百六十個,建立了新的藥物學分類體系,大大擴充了藥物和藥方的種類,對藥圖進行了改進,對我國醫藥學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瀕湖脈學》
《瀕湖脈學》是一部脈學著作,共一卷,成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分《七言訣》和《四言訣》兩部分,《七言訣》主要論述了27脈形狀、主要疾病類型及其相似的脈象鑒別。李時珍在這一部分中,詳細描述了不同脈象的特點和與之相關的疾病類型,以及如何通過觀察脈象來判斷患者的病情。《四言訣》是李時珍父親李言聞根據宋崔嘉彥所撰《脈訣》刪補而成,綜述脈理、脈法、五臟平脈、雜病脈象及真臟絕脈等,在充分繼承前人思想經驗的基礎之上,結合自身的實踐經驗進一步研究,并對前人經驗進行創新和發展,使得脈學理論進一步成熟。
《瀕湖脈學》繼承、參考了眾多醫家的著作和學說,收錄了各家著作關于脈象的論述并標明出處,為讀者提供更多參考,對于脈象的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
李時珍在《瀕湖脈學》中首創了以陰陽屬性來分類脈象的方法,將脈象主要分為四大類,這一分類方法不僅具有邏輯性和科學性,而且對中醫診斷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李時珍還在書中對脈象的特征進行了全面的歸納總結,并將其撰寫成“體狀詩”的形式,使得讀者更容易理解和記憶。
《瀕湖脈學》為當時的中醫診斷學建立了一個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客觀性、實用性和科學性的,且較為完整的中醫脈學體系。李時珍在研究時參考了眾多過去的中醫書籍,對其中的脈學進行歸納整理,使得中醫脈學的成果得以進一步傳承下來,從而對當代的中醫學理論思想產生作用。
醫藥學思想
觀察與試驗
李時珍在研究藥物的過程中,主要采了觀察與試驗的方法。他一方面繼承了采集、嘗試的本草研究的基本方法,另一方面又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發明與創新,極大地豐富發展了我國的本草學,為本草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徑。
李時珍在編寫《本草綱目》時,不僅通過觀察外部形態來辨別藥物,還采取了更為科學的方法,包括采集不同種類的藥物,仔細觀察其生長過程、結構、采摘時間、制作方法等多個方面的特征,進行比較和分類,以確保對藥物的辨別準確性和科學性。例如五倍子,前人對其的記載說法不一。李時珍通過觀察五倍子的生長過程、外形、結構、采摘時間、制作方法,對其有了深刻的認識,最終糾正了對于五倍子的分類錯誤,將其歸入了蟲部。
此外,李時珍還通過解剖和品嘗藥物等方式對藥物進行深入研究,提高了對藥物特征的認識和辨析能力,為中醫藥學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撐。例如關于麻醉藥物曼陀羅花的辨別,李時珍一方面閱讀前人書籍,另一方面又親自到武當山訪問藥農,重新確定了這味藥物,這種藥物在當地被稱作風茄兒。為證實風茄兒與曼陀羅是同一種藥物,李時珍一方面嘗試證實關于它的傳說,另一方面驗證了曼陀羅花須與火麻子花同用才具有麻醉作用,最終為病人減少了醫治時的痛苦。
可以說,李時珍在編寫《本草綱目》中所采用的科學方法和精神,是中醫藥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不僅為后世醫學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借鑒,也為中醫藥學的科學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比較和分類
在研究多種藥物時,李時珍大多采用比較的研究手法,揭示相同外形的藥物在性質上的差異,以及外形差異較大的藥物在氣味和治療功效上的相同之處,從而對藥物進行科學分類。
為了對藥物進行精細的比較,李時珍運用科學的比較方法,對于收集到的藥物進行加工整理,深入了解藥物的具體形態、氣味、功效等特征,深入了解藥物之間的區別與聯系,而在《本草綱目》中,李時珍便通過比較方法,糾正了眾多曾經本草的錯誤,這其中包括名字上的錯誤,藥物產地錯誤,氣味錯誤以及主治功能錯誤。例如:石龍子,其本身為動物性藥物,經比較后得出同一類動物,因生長的自然環境不同,各自具有不同的保護色,形態也小有差異。
李時珍還運用科學分類的方法,確定藥物本身的綱目。分類方法在醫藥學上的運用取得了顯著的成果,李時珍在繼承古代藥學分類成果的基礎上,創立了“三界十六部”分類法;又按照藥物的主治功能,發展了“百病主治藥”分類法;按照藥物歸經原理,創立了“十二經血氣”分類法。不同分類法的創立,為本草學的研究作出了貢獻
分析與綜合
李時珍還深入運用分析與綜合的方法,分析是指從客觀事物的各個部分入手進行研究,從而了解到每個部分的性質、特點、作用;而綜合則是將部分合成一個整體,綜合看待整體的功能和特點。綜合以分析為基礎,分析又以綜合為依托。在《本草綱目》中,李時珍注重分析與綜合的辯證統一,構建了科學的藥物體系,這都是建立在對藥物進行細致分析的基礎上的,是分析與綜合辯證統一的見證。
批判與繼承
李時珍在創作《本草綱目》的過程中,充分參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將眾多本草學著作中的醫藥學知識集于一書。在思考問題以及藥物分類方面也是從前人成果出發,經過細致的思考,反復驗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對前人的弊端予以糾正。
李時珍在實踐觀察的過程中,堅持推陳出新,發展本草學。先參考前人諸家成果,收集基礎資料,辨證考察諸家說法的異同,汲取前人的正確見解,補充缺少的部分,糾正錯誤的部分,并補充自己的想法和見解。《本草綱目》歸納整理了前人的主張,提出個人觀點,并進一步糾正前人的錯誤說法,體現出其獨創性與專業性。
李時珍還通過研究前人成果,發展出自己的醫學思想,他從日常的行醫經驗中得出醫學理論,用通俗的語言講述醫學理論。李時珍將人看作是統一的生命過程,也將生命和自然看作是統一的運動過程,展現了“天人和通”的宇宙觀。而從《本草綱目》中也能看出李時珍“以人文本”的思想內涵。
人物影響
李時珍在民間行醫多年,積累了豐富的行醫經驗,并且總結前人的醫學知識,寫作《瀕湖脈學》《本草綱目》等著作,為本草學、自然科學以及文學的發展都作出了重大貢獻。
首先,在本草學發展方面。李時珍充分汲取了歷代本草的編撰經驗,改變了古本草的舊的分類方法,采用多級分類法。使得全書結構清晰,形成了獨特的綱目體系與新的中藥學分類方法,且建立了科學的藥物分類系統。李時珍所作的《本草綱目》充實了藥物學的寶庫,對于藥物的名稱、形狀、產地、性味、主治功效等進行了詳細的記述,補充了新藥374種,極大地豐富了中藥學內容。《本草綱目》新增單方、驗方800多個,共附方11000多個。附方集十六世紀前中國醫方之大成,具有極大的實用價值。此外,還批判了道家鼓吹的“長生不死”之藥以及“煉丹成仙”之術,從科學立場出發,反對煉丹、長生、修仙之說,對于盲目迷信煉丹術士的社會風氣進行了嚴厲批判,從而進一步打破了昌盛修仙的主張。
第二,李時珍同樣也對其他自然科學做出了貢獻,達爾文稱《本草綱目》為16世紀的中國百科全書,其涉及多種無機物、植物、動物,而關于動植物、礦物、農林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十分豐富,對植物學、動物學、農學、礦物學的研究影響顯著,對古代自然科學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第三,李時珍的著作對后世文學創作亦產生了一定影響,在《本草綱目》中李時珍為了說明藥物的產地、性味、主治特點,經常引用名家詩篇,全書共有十多處引詩詠藥。例如,《本草綱目》中的《鹿茸·發明》中,引用了《澹寮[liáo]方》中所記載的一首道人所唱的民歌,借此說明“斑龍丸“的主要功效。此外,《本草綱目》中還引用歐陽修詩中談到的銀杏,楊萬里詩中所寫的枇杷、狀鱸魚,陸龜蒙以詩諷鴉舅以及劉禹錫以詩詠枸杞等,征引詩句也進一步提高了全書的可讀性與趣味性,使得這部著作更加通俗易懂,便于百姓理解和接受。李時珍還善于寫作散文,他的作品大多說理透徹、邏輯性強。李時珍繼承父親的志向,寫作《薊[jì]蛇傳》,他注重實踐,親自觀察薊蛇的生活習性,并訪問擅長捕蛇的老農,向其汲取經驗,寫成傳記,文章精煉簡潔又極具專業性,便于理解。
第四,李時珍的著作和影響世界,也成為世界公認的杰出科學家、思想家。《本草綱目》曾流傳到日本、朝鮮、越南、印度等國家,被作為醫藥書籍流傳、翻印、翻譯、學習。還通過西方來華傳教士和駐華使館人員傳入西方,為西方學者的研究提供了指導;除此之外,《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也在世界多個國家、地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人物評價
李時珍是歷史上杰出的名醫,他對醫術嚴謹認真,為我國醫學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因此被稱為“醫圣”。
當代哲學家唐明邦在其《李時珍評傳》中對李時珍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他的本草學思想影響廣泛,將我國的本草學研究推向一個新的水平。既重視對基本的藥理進行分析研究,又重視對藥物的名實考訂、栽培、采制、臨床運用等實踐經驗的總結。認為李時珍的努力使得本草學日益演化成為更加成熟的獨立科學,《本草綱目》則對于中國古代植物學、動物學和農學的研究與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郭沫若為李時珍墓碑題詞寫道:“醫中之圣,集中國藥學之大成。廣羅博采,曾費二十年之殫精;造福民生,使多少人延年活命。偉哉夫子,將隨著民族生命永生。”
英國史學家李約瑟博士也提到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是本草學著作的巔峰,也是明代偉大的科學成就。他認為李時珍獲得了偉大的科學成就,無人能出其右。
已獲成就
正在參與的榜單
已結束的榜單
明星最新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