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三立(1914年9月25日—2003年2月11日),別名馬桂福,祖籍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回族,生于北京,從小生活在天津,直至2003年2月11日去世。中國相聲第五代演員,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大師,創作表演的作品被稱馬派相聲。曾任天津市曲藝團副團長,中國曲藝家協會顧問、天津市曲藝家協會名譽主席,是五、六、七、九屆天津市政協委員。
1930年開始登臺演出。12歲跟父親馬德祿學藝,后拜著名相聲演員周德山為師。1933年19歲時,娶妻成家。1935年,其父親馬德祿去世,開始以說相聲養家糊口。1945年,他在天津兄弟曲藝劇園說相聲,并隨團到北京大觀樓戲院演出。1947年,登上天津大觀園劇場,與侯一塵搭檔,大受觀眾追捧。1948年,在北京鳳凰廳茶社明場演出,同時在華聲電臺說相聲兼報廣告。 抗戰勝利后,繼續在京津兩地表演相聲。
1950年春節,馬三立回到天津,參加了成立紅風曲藝社。他把老相聲段子《百家姓》改為《新百家姓》,受到聽眾歡迎。導演謝添為他提供了許多創作素材,他加工后寫成了相聲小段,如《送人上火車》《所答非所問》等。1953年,參加第二屆赴朝慰問團入朝鮮為志愿軍演出,歸來后在天津人民廣播電臺的廣播曲藝團演出。1954年,加工、演出何遲創作相聲《買猴兒》,塑造了“馬大哈”這一藝術形象。1955年,在北京政協禮堂為人民代表、政協委員演出,周恩來總理聽了他的相聲《買猴兒》《扒馬褂》后對他盛贊。1956年,毛澤東主席來天津時,他進行了一場演出,演出結束后拜見了毛主席。當年,被任命為天津市曲藝團副團長。
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后被下放至天津東郊勞動改造。在農村,盡管生活艱難,堅持勞動間隙練習技藝并為當地群眾表演。1966年,“文革”開始后被打為“牛鬼蛇神”。1970年,攜全家下放到南郊區北閘口,下放期間不忘記相聲藝術,1977年返回曲藝團。1979年初,有關部門宣布錯劃“右派”予以平反。
1979年,憑借相聲《買猴兒》在天津市國慶獻禮演出優秀節目評獎中獲“獻禮展覽演出榮譽獎” 。1979年10月,出席了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1981年,演出相聲《似曾相識的人》,成為他代表作品之一。1985年,在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表演相聲《大樂特樂》,受到熱烈歡迎。1992年,榮獲第二屆中國金唱片獎 。
2000年,被確診為膀胱癌。2001年12月8日,在天津舉辦從藝八十周年的告別演出。在2002年12月,中國曲藝家協會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主席團聘請馬三立等為中國曲協第五屆顧問。2003年2月11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天津辭世,享年89歲。
馬三立是一位德藝雙馨的人民藝術家,擅演“貫口”和文哏段子,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潛心探索,創立了獨具特色的“馬派相聲”。他是中國相聲界年齡最長、輩分最高、資歷最老、造詣最深的“相聲泰斗”,深受社會各界及廣大觀眾的熱愛與尊敬。一生演出的傳統相聲有200多個,創作、改編并演出新相聲70多段。改編的《開粥廠》《夸住宅》《西江月》《黃鶴樓》等,成為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培養了多名相聲演員。
已獲成就
2024年:
正在參與的榜單
已結束的榜單
明星最新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