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爾·戴高樂,全名夏爾·安德烈·約瑟夫·馬里·戴高樂(法語:Charles André Joseph Marie de Gaulle,1890年11月22日-1970年11月9日),法蘭西人,是一位法國軍事家和政治家,外交家、作家,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總統,又被稱為“戴高樂將軍”。
戴高樂出生在里爾,于1912年畢業于圣西爾軍校。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立下軍功,但在凡爾登戰役中被德國人俘虜,戰爭結束后才返回家鄉。一戰后戴高樂繼續在軍中任職,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軍事理論。二戰爆發后,戴高樂作為法軍上校率領第四裝甲師抵抗德軍入侵,并在1940年被任命為準將和副國務卿。法國投降后,他拒絕接受停戰協議,逃到了英國,并在6月18日的講話中呼吁法國人民抵抗侵略,繼續戰斗。在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的支持下,戴高樂成為自由法國運動的領袖。1944年,戴高樂成為法蘭西共和國的臨時政府總理。但由于法國國內各個黨派間陷入了政治斗爭,他在1946年初辭職,隨后創立法國人民聯盟繼續參與政治活動。20世紀50年代早期,戴高樂退出政壇,隱居在鄉下別墅撰寫戰爭回憶錄。
在阿爾及利亞戰爭導致第四共和國風雨飄搖之時,國民議會重新請他返回政壇。戴高樂改革憲法,建立了第五共和國,并被選舉為首任總統。之后又解決了阿爾及利亞問題,并逐步采取措施解決其他法國殖民地問題。在美蘇冷戰的背景下,戴高樂主張法國不應該依賴其他國家維護其國家安全。為此,他推行了“國家獨立”政策,并退出了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發展了獨立的核打擊力量,使法國成為世界第四大核大國。同時,戴高樂恢復了法德關系,通過1963年1月22日簽署的《愛麗舍條約》,在英美和蘇聯勢力范圍之間創造了歐洲大陸的法德軸心。1964年,戴高樂將軍與毛澤東主席以超凡的戰略眼光,毅然作出中法全面建交的歷史性決策。在中法之間同時也在中國同西方世界之間打開了相互認知和交往的大門。
戴高樂反對歐洲超國家發展,但支持將歐洲經濟一體化。他公開批評了美國干預越南和美元的“過度特權”。在他晚年,他支持“自由魁北克萬歲”的口號,并兩次否決了英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的提議,在北美和歐洲引起了廣泛爭議。盡管在1965年戴高樂成功連任總統,但他在1968年5月時面臨著五月風暴的沖擊。1969年,戴高樂在公投中提出將更多權力下放給民眾,失敗后他再次選擇了辭職,在一年后去世,享年79歲。
許多法國政黨和領袖聲稱他們擁有與夏爾·戴高樂類似的政治意識形態,即“戴高樂主義遺產”。在他去世后,法國的許多街道和紀念物都以戴高樂的名字命名以紀念他。
2005年,法國國家電視二臺舉辦了“法國十大偉人榜”的評選活動,電視觀眾選出戴高樂為法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
已獲成就
2024年:
正在參與的榜單
已結束的榜單
明星最新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