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晏駢( 1922年3月15日-1992年6月6日,一說生於1926年),字雁冰,浙江杭州人,出身于錢塘望族,臺灣已故著名作家。以筆名高陽著作歷史小說而聞名于世。
一生著作約90 余部,105冊,讀者遍及全球華人世界,有人以“有井水處有金庸,有村鎮處有高陽”來描述來形容高陽作品的受歡迎程度。其中代表作品《胡雪巖》、《慈禧全傳》、《紅樓夢斷》系列等使他成為當代知名度最高的歷史小說家之一。
人物生平
1922年3月15日出生于浙江杭州市橫橋的世家大族。許晏駢為高陽本名,譜名儒鴻,表字雁冰。筆名高陽、郡望、史魚、孺洪等。高陽出身于錢塘望族,其父許寶樸為清秀才,壯年早逝,由母親教養成人。
1930年,父親許寶樸病逝。
1945年,抗戰結束后,從事新聞工作。
1946年,大學中途退學,以優秀成績入杭州筧[jiǎn]橋國民黨空軍軍官學校,錄為文職人員。
1948年,隨校遷至臺灣高雄岡山,職銜為空軍少尉,在空軍軍官學校《筧橋報》發表文章。
1949年,隨軍赴臺灣,駐居岡山。于軍中刊物、文藝活動中顯露才華。
1953年,長篇小說《猛虎與薔薇》、《霏霏》面世。
1957年,任臺灣地區“國防部”參謀總長王叔銘秘書,開始進入臺北文壇,文名漸起。退伍后任臺灣《中華日報》主編以及《中央日報》特約主筆。
1959年,以上尉銜退役,加入報界。
1962年,以筆名高陽在《聯合報》副刊連載其首部歷史小說《李娃》,廣受好評。
1971年,與郝天俠結婚。
1974年,誕下一女,取名議今。
1981年,與郝天俠協議離婚。
1983年,結識吳菊芬,其后兩人共同生活達九年,直至高陽謝世。
1986年,自《中華日報》退休。
1987年,應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所之邀演講《<紅樓夢>及作者的背景》;同年亦受日本梅園會邀請,演講《慈禧太后與伊藤博文》。
1989年,一月,因肺病急送榮民總醫院,至三月底出院;同年三月一日,《水龍吟》獲選為《中國時報》開卷一周好書金榜;八月五日,開始在《聯合報》連載其最后一部作品《蘇州格格》。
1992年,五月十二日高陽因肺炎等重癥送入榮民總醫院搶救,六月六日下午3時45分在醫院病逝,享年七十一歲。
人物成就
臺灣歷史小說家高陽的眾多作品在大陸行暢銷,已將近二十年,多家出版社爭相出版,盜版書隨處可見,都說明了高陽的受歡迎程度。大陸讀者還從電視屏幕上熟悉了改編的高陽歷史小說《八月桂花香》(講述胡雪巖的故事)。不少讀者認為高陽寫歷史小說水平之高超,前無古人,今人也不能與其比美。當前歷史小說熱銷,寫歷史題材的作家層出不窮。挑出這批作家中的佼佼者與高陽做一個比較,用“武俠小說”群體做比擬,高陽可比金庸,其他的歷史小說作者最多只可比擬梁羽生之類。
提到歷史小說,首先應該做一個辨別:所謂歷史小說,一定是以史實為創作素材,忠實于歷史原貌的。就是前人常說的“七分史實,三分虛構”,如《三國演義》等。而僅僅借歷史上一些人名或某一事件來演義故事者,基本情節都是虛構的,那不算歷史小說。否則,《西游記》也可以稱作歷史小說了,因為其中唐僧及西行取經的故事,都確實存在。辨明這一點,時下五花八門的作者自謂的歷史小說,一大批就原形畢露了。所以,歷史小說家,不同于一般的小說作者,除了豐富的生活閱歷以外,他必須具備厚實的歷史功底,具有歷史學家的深邃[suì]眼光。如此,他才有可能以小說的形式寫出歷史的真實。高陽歷史小說的一大優勢,就體現在這一方面。
高陽一生經歷繁多。他本名許晏駢,字雁水,筆名郡望、吏魚等,浙江杭州人。高陽出身于江浙名門望族,杭州橫河橋許氏門第顯赫,高祖許乃釗官至江蘇巡撫。許乃釗兄許乃普是嘉慶庚辰榜眼,官吏部尚書。光緒初年的軍機大臣許庚身,再早些入值南書房的許壽彭,都是高陽的曾叔祖。到了高陽一代,時代風云變幻,家族前清昔日的輝煌早已煙消云散。高陽本人由于抗戰關系失學,大學未畢業便進入國民黨空軍軍官學校,當年也是有志抗戰報國的熱血青年。從學校出來,順理成章地做了國民黨空軍軍官,而后,隨軍輾轉到了臺灣。一直做到國民黨參謀總長王叔銘的秘書。退伍后任臺灣《中華日報》主編。高陽一生博覽群書,投筆從戎是時代的需要,他的本色仍是一介書生。也就是說,退伍之后的高陽才回歸了自我。從此,他的創作進入了黃金時代,出手極快,作品極多,個人的才識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畢生著作89部,其中絕大多數是歷史小說。
高陽最擅長的是清史,在他所有的歷史小說中,寫清代的幾乎篇篇精彩絕倫,讀者可以將其作為趣味橫生的斷代史來閱讀。不僅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發展脈絡、歷史框架都與歷史的真實面目貼近,而且,故事細節時常都有據可查。清人的筆記、野史、雜著、詩文,高陽爛熟于心,隨時成為小說創作的素材。由此旁涉開來,清代的典章制度、佚聞逸事、地方風俗、民情世態,高陽都能夠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巧妙地結合到小說之中,或者通過小說完整地呈現在讀者眼前。難能可貴的是,高陽不但有史才與史學,而且有史識,對近代的重要歷史人物與事件,都有自己獨到的眼光和判斷,如對慈禧、李鴻章、胡雪巖,或“百日維新”、“義和團之變”等等。其歷史觀是否能夠被接受,諸位讀者可以自己判斷。比之時下一些所謂的歷史小說,毫無史識,只知道拼湊一些阿諛庸俗口味的“皇帝雜耍”故事,簡直一是在天上,一是在地下。
小說不是歷史,必須有波瀾起伏、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高陽便是一位講故事的大家。高陽歷史小說的另一大優勢,就體現在這里。晚清歷史,頭緒紛繁,變幻莫測,“剪不斷,理還亂”。高陽卻是從容駕御,諸條線索,分別寫來,又交錯相關。在一張一弛的故事敘述過程中,晚清的歷史面貌自然地顯現出來。讀者在急欲了解故事的進一步發展的閱讀渴望中,不知不覺也熟悉了那一段史實。
然高陽出手太快,在準備不夠時,也有敗筆。尤其是非清代的歷史小說,就難免有枯燥乏味的篇章。如《金縷鞋》講述李后主的故事,那應該算是高陽的一個次品。
高陽的才氣有目共睹。高陽的學與識,既得自家學淵源,也得自刻苦的攻讀和異常豐富的人生經歷。才、識、學兼備,高陽便登上了中國歷史小說創作的最高峰。相傳“有井水處有金庸,有村鎮處有高陽”,所言非虛。
筆名來由
高陽本名許晏駢,曾用筆名高陽、郡望、吏魚、孺洪等。高陽鼎鼎大名廣為讀者所知,其本名反不為人熟知。高陽之筆名卻有一番來由。高陽一生好酒,是一日無酒就一日無文章。他自封“高陽酒徒”,曾經發出這樣的感嘆:無煙無酒,生而何歡,又何必生!故有人以為他以為筆名是由“高陽酒徒”而來。然事實并非如此。據高陽自稱,他生于杭州市許姓望族,受封于高陽,他以郡望為名,故稱高陽。
已獲成就
2024年:
正在參與的榜單
已結束的榜單
明星最新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