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約前369年—約前286年),莊氏,名周,字子休(亦說子沐),戰國時期宋國蒙人。戰國中期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與老子并稱“老莊”。莊子與齊宣王、魏惠王同時,與惠施為友。曾做過蒙地漆園小吏,也曾麻鞋布衣見魏王,不愿做官從政。相傳楚威王曾以厚禮聘為楚相,遭其拒絕,后“終身不仕”,過著隱居生活。唐玄宗時追賜莊子為“南華真人”,其所著書《莊子》被崇奉為《南華真經》。
莊子及其學派的學術結晶集中在《莊子》一書,此書漢代有五十二篇,言多詭誕,類似《山海經》或占夢書。魏晉流行至今的通行本有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自宋以來,一些學者就提出了《莊子》內、外、雜篇的區分和真偽問題。一般認為,內篇語言風格接近,思想連貫,自盡成一體,乃莊子自著,是全書之核心,而外篇和雜篇應出于莊子門人后學之手。關于《莊子》一書的形成、傳衍過程,尚待出土文獻的印證和進一步深究。
莊子繼承并發展老子的道家學說,他繼承和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認為“道”是客觀真實的存在,為世界最高的本體。他的思想中還包含有樸素的辯證法因素,認為一切事物都在發展變化之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主張通過“坐忘”,做到齊物我、齊是非、齊大小、齊死生、齊貴賤,達到“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5]莊子所求的,是一種無憂、無懼、無求的精神態度,他將思想視野擴大,把人的生命放到廣闊的天地中去尋找意義。歷代文人雅士、官員黎庶等,都對于莊子其人其書有著濃烈的興趣,其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成為古代文人在生活困頓、精神痛苦中頑強活下去的精神支柱。特別是在儒家思想取得統治地位后,試圖擺脫儒家束縛的知識分子總是投向莊子的懷抱,并從中尋求解脫和安慰。
已獲成就
正在參與的榜單
已結束的榜單
明星最新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