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南宋豪放派詞人,字幼安,號稼軒居士,山東歷城(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人。
辛棄疾出生于山東歷城的一個書香家庭,幼年學儒,飽讀詩書,為創作打下堅實基礎。然而,辛棄疾的人生在金人南下之后發生了重大轉變,宋朝皇帝南渡深深影響了辛棄疾。紹興末,辛棄疾聚眾從耿京抗金,不久即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他一生堅決主張抗金,曾奏《美芹十論》《九議》等,均未被采納。遭主和派打擊,長期落職閑居于江西上饒、鉛山一帶。晚年韓侂胄當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追贈少師,謚忠敏。
辛棄疾詞風格悲壯激烈,為豪放詞派代表。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并稱“蘇辛”,與李易安并稱“濟南二安”,和愛國詩人陸游雙峰并峙。代表作《青玉案·元夕》《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等。古人輯錄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錄有《辛稼軒詩文抄存》。
早年經歷
辛棄疾出生于1140年5月28日,在山東歷城長大。他的爺爺辛贊先后做過譙縣和開封等地的地方守令,是當地的一位頗有名望的人物。辛棄疾少年時期,辛贊曾在亳[bó]州做縣令,當地有一位名叫劉瞻的詩人,長于作田園詩,在當地頗負一些聲名。辛贊便讓辛棄疾拜他為師,接受了他的教導。這一階段,辛棄疾廣泛地接觸和學習了儒家的各種經典并習詩作文,受到過良好的傳統儒家思想的教育。同時,由于辛棄疾自幼又生活在祖父身邊,并隨之南北仕宦,祖父的言傳身教、生活接觸面的擴大,使辛棄疾的讀書范圍和視野不斷擴大。他不僅繼續研讀儒家典籍,而且對其他方面的許多典籍,也有過廣泛的涉獵。
反金報國
辛棄疾出生于當時金人統治的地方,在金主完顏亮攻宋之際,起兵試圖驅逐金人、恢復宋朝舊日江河。辛棄疾率領兩千余人歸順一同起義的耿京,然而,耿京的部下張安國和邵進叛變并殺死了耿京。辛棄疾在歸途中得知消息后,捉拿了張安國,并率領余下的萬余人歸附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辛棄疾越職上書《美芹十論》,論述金國的優勢和弱點,為宋出兵積極謀策。乾道四年(1169年),辛棄疾任建康府通判,上書《九議》,明確提出恢復江山是“為祖宗,為社稷,為生民”的事情。
仕途多舛
淳熙二年(1175年)秋,辛棄疾出任江西提點刑獄,平定茶商起義。一直到淳熙八年(1181年),辛棄疾不斷調官,為仕途奔波,很少有空再思慮復國大計。作為地方官的辛棄疾剛嚴果毅。他處理公事賞罰分明,擔任湖北安撫使時,當地其他官員縱使部下毆打百姓,辛棄疾不官官相護,認為錯在軍人,因此被貶官。他還創建地方武裝“飛虎軍”、糧災期間主持救荒、興修水利工程等等,執政卓有成效。
晚年生活
淳熙八年(1181年),辛棄疾建好帶湖新居,并作《新居上梁文》,開始以稼軒居士自稱。第二年,他真正開始了自己的退居生活,擺脫了官場的煩擾,詩歌中更多記述日常瑣細。淳熙十四年(1187年),宋孝宗重新任命辛棄疾擔任主管沖佑觀的祠官,紹熙二年(1191年),宋光宗任命辛棄疾為福建提點刑獄。在任期間,辛棄疾再次上書,提出應當加強荊、襄兩地的軍備力量(荊湖北路和襄陽地區)以便守住江南。紹熙五年(1194年),辛棄疾遭彈劾,慶元二年(1196年),辛棄疾遭罷官。嘉泰元年(1201年),宋寧宗籌備北伐,任命辛棄疾帶領浙東軍隊出征。嘉泰四年,辛棄疾分析宋金局勢,認為朝廷軍隊數十年來缺乏訓練,裝備不全,無法取勝。不久,他因為舉薦不當的小錯誤被調官,后迅速被罷免。北伐未得到充分準備,最終以議和結束。在此期間辛棄疾被任命,辭官未被批準,于開禧三年(1207年)離世。朝廷聞訊后,賜對衣、金帶,視其以守龍圖閣待制之職致仕,特贈四官。
身后追認
嘉定元年(1208年),攝給事中倪思彈劾辛棄疾“迎合開邊”,奏請朝廷“追削爵秩,奪從官恤典”。紹定六年(1233年),朝廷追贈辛棄疾光祿大夫,表示對他的認可和尊重。咸淳年間,謝枋得路過辛墓,寫下《祭辛稼軒先生墓記》,決心“披肝瀝膽”以雪其冤。德祐初年,謝枋得向朝廷上疏,為辛棄疾洗冤,朝廷最后后加贈辛棄疾少師,賜謚號“忠敏”,以彰顯其忠誠和才華。
主要詞作
辛棄疾現存的六百多首詞作,寫政治,寫哲理,寫朋友之情、戀人之情,寫田園風光、民俗人情,寫日常生活、讀書感受。凡當時能寫入其他任何文學樣式的東西,他都寫入詞中。隨著內容、題材的變化和感情基調的變化,辛詞的藝術風格也有各種變化。
抒寫愛國情懷的英雄詞
辛棄疾是一位英雄詞人,常以英雄自許或以英雄許人。稼軒詞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是抒寫愛國情懷的作品。辛棄疾一生念念不忘驅除外侮、統一祖國,始終以恢復中原為己任。當辛棄疾為國建功的理想在現實中無法實現時,他因為英雄無用武之地,而感到苦悶和悲憤。在《念奴嬌?登建康賞心亭呈致道留守》中,他寫道:
“我來吊古,上危樓贏得、閑愁千斛[hú]。虎踞龍蹯何處是?只有興亡滿目柳外斜陽,水邊歸鳥,隴上吹喬木。片帆西去,一聲誰噴霜竹。”
悲愴的山川滿眼,豪情萬丈的他卻難以抒發內心的苦悶,用詞又盡顯氣壯山河的愛國情懷,展示了抒情主人公的英雄本色。
辛棄疾詞多以國家、民族的現實問題為題材,抒發慷慨激昂的愛國之情。其主題主要抒發恢復祖國統一的豪情壯志,表達對北方地區的懷念和對抗金斗爭的贊揚,以及表現對南宋朝廷屈辱茍安的不滿和壯志難酬的憂憤。這些作品大都基調昂揚,熱情奔放。
描繪田園風光的農村詞
辛棄疾隱居江西前后達二十余年,創作了一些有關農村生活剪影和田園風光的農村詞,為其賦閑生活中的稼軒詞別調。這些描寫農村景物和反映農家生活的作品,都富有生活氣息,給人以清新之感。其抒情小詞寫得儲蓄蘊藉,言短意長。辛詞繼承了蘇軾豪放詞風和南宋初期愛國詞人的戰斗傳統,進一步開拓了詞的境界,擴大了詞的題材,幾乎達到無事無意不可入詞的地步,又創造性地融匯了詩歌、散文、辭賦等各種文學形式的優點,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形成了辛詞的獨特風格。
然而,對于優游自在的賦閑生活,辛棄疾并不滿意。他在《鷓[zhè]鴣天·博山寺作》云:“味無味處求吾樂,材不材間過此生。寧作我,豈其卿。人間走遍卻歸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弟兄。”對有雄心壯志者而言,歸耕是一種不得已的選擇,所以在辛棄疾寫閑適生活的詞里頗多牢騷語。
體物言情的婉約詞
詠春詞
在稼軒詞中,具傳統風格的體物言情的詠春詞多達六十首左右,幾占現存辛詞的十分之一,不僅數量可觀,而且不乏名篇。此類作品疏朗明爽,清麗中見俊俏,帶有婉約風韻,有所謂“嫵媚”之評。
艷情詞
辛詞的嫵媚寓剛于柔或振柔為剛,是一種秀美,以雄健清勁和悲慨深沉的情思為底蘊的婉媚,與婉約詞人的體物言情是兩種不同的格調。真正寫得纏綿悱惻而婉媚芊麗的,是他的艷情詞。此類作品即使是寫艷情,仍顯得率真質樸而情致凄切,非只是婉媚而已。能根據所寫題材內容,將不同的風格加以融會,也是稼軒詞的特色。
已獲成就
正在參與的榜單
已結束的榜單
明星最新動態